河北省安新县人民政府欢迎您!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走进安新 > 安新历史 >

安新历史

白洋淀走出的书坛泰斗张旭光

时间:2016-12-15 07:35 来源:未知 点击: 次

  记者刘浩、张子博文/图

  他,6岁随母亲逃荒包头,收容所是他儿时的乐园;他,在父亲的熏陶下习得一手好字,以此改变“读书无用”的时代命运;他,用八年时间潜心思索书坛走向,终成一代名家。他就是从安新县白洋淀旁一个小村庄走出的中国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张旭光。

  儿时的逃荒记忆

  张旭光,1955年出生于安新县三台镇乡,新庄窠村,兄弟姐妹5个,他排行第三。“我们五个几乎是排着队出生的,再算上爸妈和奶奶,家里一共有八口人,日子过得特别紧!”张旭光回忆道。

  虽然家里人多,但劳动力少,在那个靠挣工分过活的年代,张旭光家每年都会欠生产队很多粮食。“每年年底我们家养的猪长大了,就杀了猪把肉还给生产队,我们这些孩子只看过猪跑,从没吃过猪肉。”

  1961年开始的三年自然灾害终于压垮了这个家。为了活命,父母带着年仅6岁的张旭光和另外两个孩子踏上了逃荒之路。“那时候我还小不懂事,就觉得要出远门,特别兴奋。逃荒路上经常没饭吃,没地方住,父母就带着我们跑到收容所住。那里孩子多,大家在一起玩得特别好,就忘了饿。”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日子竟成了他的美好回忆。半年之后,张旭光回到安新老家。 在那个艰难岁月里,有一幕他至今难忘:“有一次,我们兄弟几个实在是太饿了,就在家门口的垃圾筐里捡萝卜缨上剩下的萝卜头吃,吃着吃着,几个人相互对视了一眼,那一刻,一股心酸涌上心头。”时光荏苒,直至今日,张旭光都能想起那一幕。

  父亲熏陶出的小小书法家

  说起自己的书法功底,张旭光最为感激的就是父亲。多年后,他发表了一篇《熏陶的力量》来追忆那段横平竖直的学字时光。

  “父亲是村里远近闻名的书法家,每年春节求春联的人都能踏破门槛,就觉得父亲特别伟大。”张旭光笑着说。

  受到父亲严格要求的他,很小便练就了一手好字。在一次语文课上,同学被老师叫到黑板前默写汉字,结果一个“嫩”字写不出,被老师罚站。张旭光见状,主动要求替他写,当“嫩”字的最后一捺写完时,站在一旁的老师不由地感叹:写得真好!这是张旭光记忆里第一次因为写字而被表扬。 小学二年级,张旭光开始练习毛笔字,并且越写越好,慢慢地他还能帮父亲为村里人写春联了。“那种荣耀简直比过年得到压岁钱还高兴!”

  白卷时代:用写字改变命运

  因为写得一手好字,张旭光非常喜欢文史方面的课程,成绩也名列前茅。当他做着知识改变命运的美梦时,却迎来了一个“白卷英雄的时代”。“那个时候突然宣扬读书无用论,学校也停了课。”被迫辍学的张旭光回家成了家里的“小劳力”,帮着家里打草,放羊。

  直到19岁,张旭光不甘心在农村一辈子放羊,毅然决定参军。临行前,父亲送他一套毛泽东选集,张旭光视为珍宝。之后,这套书卷陪他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

  参军后,张旭光因为字写得漂亮被分到了电影放映组。“放映组其实就是宣传组,我是部队里唯一用毛笔做板报的,也就成了部队的香饽饽。”

  1978年,部队举办电大学习班,张旭光似乎看到了希望,以优异成绩考入了电大。正是在这段紧张而悠闲的学习时光中,张旭光开始正式拜师学习书法。 1979年,他加入了河北省书法协会,1982年又被选调到北京军区宣传部。“当时如果不是我的书法,我可能一辈子都摆脱不了放羊、打草的命运。”多年后张旭光回忆起那个转折性的时刻,不胜唏嘘。

张旭光在欣赏书法爱好者的作品

  十余年磨一剑

  1988年,33岁的张旭光在中央美术馆开办了自己的个人书法展,当时的书坛泰斗沈鹏参观了他的书法展,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一时间,张旭光名动京城。

  1990年,心系书法的张旭光在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的推荐下,进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

  1992年他去了西安碑林,看到了一个汉代的石雕,那种浑然天成的博大气象,让他为之一震。突然间张旭光有了一种强烈的念头要把这种浩瀚雄伟的感觉融入书法当中,要用书法表现这种大汉雄风。

  2003年“非典”期间,张旭光经过自己10余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找到了“开张、雄浑、大气蒸腾又不失文雅”的境界。“那时候是没有昼夜之分的,一直沉浸在一种恍兮惚兮的状态中。”十几年的时间虽然漫长,但确立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 就在同一年,中国书坛正处于创作的迷茫期时。张旭光经过8年思考,又提出了自己的“坚持传统,鼓励创新,多种风格”的书法主流之路,为中国书坛主流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也奠定了自己在书坛的地位。

  家乡,我想对你说:

  我记得以前家里的小河水非常清凉,我们每天放学都到河里游泳。那真是无比快乐的时光呀!希望家乡能够建设得更好,如果有机会,我也希望能够通过书法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

发布者:bydlake??责任编辑:信息科
关键字:张旭光,书法家,安新名人,白洋淀名人